找到相关内容67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含经讲义

    史上已对我们有所启示。如此,戒律主义者对外远离世俗的信者,对内则陷于自利独善。而形成墨守成规者死板不通融,破戒者则脱离常轨的趋向,于是佛教教团逐渐变质。  第二是“阿毗达磨”,即是学究主义的作祟。原来“阿毗达磨”是对法之义。亦即经典的研究之意。它很早便在弟子之间与“阿毗毗奈耶”(Abhivinaya,律)之研究一同进行。他们由佛陀处时时听闻阿毗毗奈耶之话,又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,为确定其意义,而各自作...

    安井广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1155316.html
  • 《瑜伽师地论》校勘重印后记

    》粗释体义支,略摄本论〈本地分〉中境事,而以无我唯法为宗;《显扬圣教论》总苞众义支,是错综十七地要义,而以明教为宗;《摄大乘论》广苞大义支,是总括瑜伽、深密法门,诠释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摄大乘品,以简小入地为宗;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分别名数支,是总括本论一切法门,集《阿毗达磨经》所有宗要,以蕴、处、界三科为宗;《辩中边论》离僻彰中支,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,以中道为宗;《二十唯识论》摧破邪山支,是释七难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5162921.html
  • 小乘佛藏形态论(上)

    舍利弗、大迦旃延两大弟子的讲解,逐渐从契经状态中分离出来。这些资料经组织整理,被编集为有一定体系结构的论典,这被称为“阿毗昙”,又称“阿毗达磨”,义译“对法”、“分别法”,意谓对佛说教法的分别、抉择和论述。   摩得勒伽和阿毗达磨一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,剖析名相,展开议论。但两者起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。摩得...

    陈士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0468562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反映在各自的论书--阿毗达磨(Abhi_dharma)中。阿毗达磨的思想萌芽,从根本上讲,是与对原始佛教教理的理解和分析,特别是对心性问题,诸法实有假有问题的理解与分析,有着直接的关系。阿毗达磨意译为"对法"、"无比法"、"胜法"、"论"等。所谓"对法",就是指对一切法的分析和研究,"法"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,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,存在的或不存在的,等等。因此,阿毗达磨就是对一切事物或现象于法理上的分析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
  • 十八界

      [参考资料]《杂阿含经》卷十六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一;《俱舍论》卷一;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一;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卷二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九;《三无性论》卷下;Stcherbatsky着·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742965.html
  • 无上大宝恩师能海老法师德行实纪(2)

    ,及少数有学修之净信护法老居士到四川彭县太平寺安居讲经,为了阐明显教之法相与密法之仪轨学修完全一致,海公上师一段段讲阿毗达磨(无漏慧根)法蕴足论,一段段讲大威德生圆次第,使了知法相与修行不可分开。安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4246057.html
  • 根(Indriya)

    是后世所附加的。从这点来看,可知为原始佛教所重视的根之意义,是例如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等,有关修道者。在巴利经与论中间性存在的《无碍解道》,也可看到同样的情况。   《无碍解道》是阿毗达磨的先驱,当中...虽然没有二十二根的项目,而只是说二十二根,但是可知当时已将根整理成二十二项了。   [209]及至阿毗达磨时代,根已被讨论成二十二根。首先,在巴利阿毗达磨中,《分别论》十八分别之第五是根分别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147998.html
  • 无我与空

    头脑理解即可。“无我”(anātman,anattā)一语主要为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所用,“空”(?ūnya,su??a)一语则是到了大乘佛教之后,广为使用。当然,阿含或阿毗达磨中也有“空”一语,大乘...皆空,对于无我或空,并未成立人与法的区别。因此,初期大乘佛教尚未出现人我、法我,或者人空、法空的术语。及至瑜伽唯识等哲学性大乘佛教,承袭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说,下降至世俗的立场,由于是从大乘的立场来批判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348002.html
  • 三论宗破毗昙主张

    所谓“毗昙”者,全称阿毗昙,梵语为“阿毗达磨”,译为无比法、法归、胜法或对法等。“阿”是无之意,“毗”是比之意,“达磨”是法之意,因为阿毗昙以智慧为体,是出世的无漏智慧,世间法无能所比,故名“无比”。又毗昙唯诠慧学为胜,戒定二学不可与比,故名无比。《大乘义章》卷一:“阿毗昙者,此方正翻为无比法,阿谓无也,毗谓比也,昙摩名法。解释有二,一就教论,二据行辨,言就教论者。毗昙诠慧,慧行最胜,故曰无比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74754687.html
  • 何谓“大乘”?何谓“小乘”?

    、学问体系之阿毗达磨(梵Abhidharma )论书为中心之比丘教团。 我国华严宗曾就教理之深浅,将二十个部派类分为下列六宗:(一)法我俱有宗(主张法、我皆为实在),如犊子部。(二)法有我无宗(否定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2155787.html